top of page
搜尋

覺性成長日記 2 萌芽後的種植問題

這周的上課內容是練習手部動作。一開始做的時候因為不熟悉,所以會很容易去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但是到後面比較順手之後,開始有比較多的心思能夠比較專注在自己的動作上。回家練習的過程,雖然我覺得我的狀態好像還沒有到達「經由手部動作來覺察自己」的境界,但是這確實能夠提升我的專注力。與上個禮拜的「單純放鬆」相比,這禮拜的內容比較像是能夠「提升我做事效率」的方法,讓我在面對課業時,能夠更專心在眼前的事務上。


這個禮拜上課易老師也有提點了一些關於自我身心「苦」與「大腦」的相關課程,其中令我印象較深刻也比較有想法的是老師在講解關於「苦的根源」的部分,而我想提出的論點是關於「貪」和「嗔」。雖然我認同一味無止盡的「貪」是不好的行為,會因為某樣東西「想要但得不到」而讓身心產生「苦」;而過多的「嗔」也是不好的,因為我們可能會成為情緒的奴隸,由生氣轉而成為失控,最後失去理智而做出脫序的行為。


但我有疑慮的地方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某種程度上大家都在彼此競爭,我們的心中都有一個自己想達成的目標,而我們為了達到目標而努力,一旦失去了目標,生活好像會失去重心一樣,感覺只是在漫無目的地活著。如果把「目標」視作是「想得到但目前得不到的東西」,使我們為了達到目標而努力讓自己進步,提升自己。想請問老師這種情況是否代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需要一點點的「貪」,才能慢慢讓自己越來越進步呢?


另一個關於「嗔」的疑慮也與剛剛的狀況很相似。小時候練田徑時教練有告訴過我,在運動場上有時候會有某種程度的「生氣」,這是來自於想要贏得比賽的心態,而這種「生氣」會讓自己在運動場上能夠有更好的發揮,但是過多的干擾也還是會造成自己的失常,而錯失贏得比賽的機會。我想請問老師,這種狀況是不是代表某種程度的「嗔」是必須的呢?因為我的經驗告訴我,這能夠讓自己在面對某些場面時,讓自己發揮最大的能力。


這星期的上課內容讓我想了很多。我也曾經是一個會因為過多的「貪」和「嗔」,導致我在許多場合,不論是比賽還是考試,出現失常的狀況。但是我卻又發現適當的「貪」和「嗔」,好像又能成為我持續進步的動力。我不太知道這個情況是不是正確的,而自己也一直在學習如何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當中。希望上過這門課,能夠對我有所幫助!


易老師回饋:


你提出的問題具體、誠懇又實際,老師非常高興與你就這個問題交流看法與經驗。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其過去的因緣,所以投生之後得到的秉賦(譬如才能、智商、情商、遺傳、繼承、個性、體態、體能、出生的家庭、家族、國家、城市、區域等等)各有所不同,當在不同的秉賦上做相同的比較時,差異就會很顯著,如果我們個人很在意這種差異就可能出現"自卑"或"自傲"的情結,"自卑"想要改變這種差異就會想要努力向上,"自傲"的人滿足於現況也就會停滯墮落。而前述二者都會帶來"苦",因為努力向上的過程中充滿了奮鬥與艱辛,努力向上但超越不了競爭對手就會更苦,而停滯墮落的過程中則充滿了悔怨,這些都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那麼真正的快樂怎麼得到呢? 簡單說它來自於"中道",我們可以從以下條件來觀察自己是否在中道上面:


1.我們是否有善盡自己的責任。譬如說學生的責任是選擇學習自己擅長並且有興趣的內容,並且認真的學習。職場的責任是選擇從事自己擅長並且有興趣的工作,並且認真的負責並學習進步。

2.我們是否有持續學習與努力超越過去的自己,而不是老與他人比較高低。譬如自己的體能訓練是對自己負責不需要與運動健將相比,自己的德性修養也是對自己內在檢討而不是自己與他人比較高尚,自己的學問知識技術是否不斷精進而不是老以考試成績與它人的高低決定情緒,而是檢驗自己是否真的比過去的自己在學問知識技術上有所進步。如果我們專注覺知在自己以及自己的所做所為,那麽快樂就會自然到來,如果我們專注在與他人的競爭比較上面,那麼痛苦煩惱也將糾纏不清。所以是否有貪與嗔,是否可以有小小的貪與嗔,如果在中道上,有強盛的覺知,自己會捨棄貪與嗔,不論貪與嗔多大多小,如果不在中道上,沒有強盛的覺知,自己就會與貪嗔黏在一起無法脫離。


一個在中道上始終保持覺知的人,總是有智慧的選擇他的學習目標做自己擅長與有興趣的事,總是知道自己何處不足並會主動自然的學習成長,他會專注在與他關係最密切最重要的人事物上面,而不會讓貪嗔誤導了方向與目標,虛耗了精力與時間,由於持續的覺察警醒,自己身心的不快即時調整,不會做傷害自己的事,更不會做傷害別人的事,那麼他的未來自然是坦途。


我們因為不在中道與強盛的覺知中,所以"作意",因為作意所以不自然,因為不自然所以不平衡,因為不平衡所以力量抵消,出現意外差錯,無法展現出最佳狀態,所以請回到自己,回到覺知的自己,那麼一切的疑問將不再存在。


標記:

2 次查看0 則留言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