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小希

小希的覺察日記第四週:找回自己



日記


本周的課程主要仍是在談「心念」的影響和重要性。而今天在談論心念時,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所謂的天堂和地獄都是我們心念所導致的。」這句話瞬間讓我對心念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所有的情緒和行為都是透過我們的心念所產生的,而在同一件事情上,不同的想法並會導致我們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因此在這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天堂」和「地獄」。


之後,在課程中談論到動中禪的四念住處,分別為:身、受、心、法。一開始在聽到這四個類別時,我不太清楚他們的定義,後來在聽過例子的分析後才發現,其實我們每天都會運用到這些,但或許是每天忙碌的生活和少於關注自己的關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受、心、法,從而時常缺少了「覺知」。上過課程之後,我才漸漸地發現我對我自身的關注少之又少,甚至是不在乎自己真實的身心情況。每當我在疲倦的狀態時,我總會各種逼迫自己努力地撐下去;每當我在難過傷心時,我總會逼迫自己努力微笑不讓他人看出;每當我在情緒崩潰時,也總會提醒自己:「忍住」。在長期這樣逼迫、偽裝、忍耐的情況下,最真實的我已被隱藏且漸漸遺忘,但在課程中我才發現「覺知」這件事對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他能讓我們真正的了解自己,也能讓我們找回自己,甚至可以為我們改變心念、端正態度。


而本周的動中禪練習除了有手部的練習外,也教了關於腳的練習。在腳的練習方面跟平常走路差不多,相較於手部練習來說,腳的較簡單。但同樣地,這些練習都需要專注於自身的動作行為上。對過去的我來說,我時常忽略了覺察自己的這件事,時常受傷、跌到這類的慘案在我身上層出不窮,我曾經以為那只是因為「水逆」、「衰」這類的情況影響了我,今天在課程後才發現原來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認真走路」這方面的問題,而這才是造成諸多慘案發生的起因。

經過本周課程的說明和練習後,以下是我10/25這周的練習心得報告:


週二:

今天我選擇做動中禪的時間段一樣是早上起床整理完後,我做了半小時地動中禪。在起床洗漱的過程中,我在專注於洗漱這件事上已不須花太多的力氣去控制我的思緒,相反地,我很清醒的知道我洗漱的所有流程和步驟。在手部動中禪的方面,我已越來越熟練,也能迅速地進入動中禪的狀況,而我今天一天的情緒也相對穩定,精神狀況也沒有像過去那麼容易疲勞。今天在走路的過程中,我試著放下手機,專注於走路這件事,但今天在不看手機走路的這段路上,對我來說有點不習慣,所以之後我便拿起手機了,希望明天的我能努力達成。

週三:

今天我所選擇的時段同樣是下午,因為課程是在早八,所以洗漱的過程會比較倉促,但我依然是能十分專注地洗漱。在下午時,我便開始整理早上的課程內容及準備晚上的課程。在整理思緒的過程中,我較上禮拜來說更專注且清醒,因此在做完動中禪後,我便小睡了一下,以免晚上打盹。在晚上時,我的狀態十分地清醒也較往常專注。而在腳的練習時,今天在不看手機的走路過程上,沒有昨天的難受,反而漸漸能習慣,雖然在最後因有訊息的關係便拿起了手機,但今天的狀態,相對來說較滿意。

週四:

今天的我在洗漱這方面已不需去努力控制自己了,我已能十分自然地感知道自己的動作行為和思緒狀態,今天的我特別清醒。而我所選擇做動中禪的時段是在早上,在動中禪前,我列出了今天所有的工作和行程,確認後,我開始練習動中禪。在今天的動中禪過程中,我已能全身心地專注而不去胡思亂想,對我來說是一大進步,所以在今天之後的所有工作和行程,我都能在我所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也讓我自己十分地欣慰。而今天在經行練習的過程中,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並沒有辦法好好地完成經行練習,在想好好練習時,手機的提示音便又再次響起,因此今天的經行練習有完整練習的時間僅僅只有10分鐘。


最後,這周的我在洗漱方面並不需要像上周一樣控制自己的思緒,而是能自然地清楚且專注在自己的動作上,因此,我認為在這方面是一大進步。而在手部動中禪的練習上,也能迅速地進入狀態,不會像上周要花費很大的力氣讓自己集中注意。再來,是經行練習,或許手機裡處理不完的資訊會是我在練習上的一大阻礙,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會努力讓自己的思緒專注在我腳上,讓自己確實地在「走路」。


易老師回饋


老師仔細的閱讀了你的心得後覺得你的心得給了老師很大的鼓勵,看到你一點一點的努力向上不畏困難,看到你一點一點的在進步在發現更多更好更真實的自己,就像看到過去的自己一樣,你也在走著老師走過的路,你也像老師一樣堅持走對的道路並且要完成旅程。

  • 我們在學習的路上,要有信心,相信老師正確的教導,更相信自己做的到。

  • 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要有毅力,無論遭遇甚麼樣的困難,都不停止學習的腳步。

  • 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要有精進心,無論自己進步了多少,都不滿足於現狀並驅策自己再進步。

  • 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要有平常心,不期待奇妙與成果,不奢望比較,只問耕耘不計較收穫,收穫反而更多更好。

以上四者,與瑀緹共勉。


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